EN

首页 >观察聚焦
中企在非洲基建投资常见法律风险和解决路径

作者: 冯雅囡

标签:迈伟出海

时间:2025-05-16

中企在非洲基建投资常见法律风险和解决路径

一、中国发展理念与国际局势的碰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政策清晰且具有连贯性。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此后中国加入WTO,深度融入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与壮大。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旨在推动全人类共同走向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政治层面,新中国自成立起就坚持不结盟、济弱扶倾的原则。即便在自身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时,也毫不犹豫地对其他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世界大同”的思想理念。毛泽东主席于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概念,1974年4月周恩来总理抱病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邓小平在大会发言中全面阐述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及中国外交政策。这一理论也通过此次国际会议进一步在世界范围传播,为世界局势的划分奠定了基础,逐渐演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时至今日,发达经济体代表的G7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联盟的77国集团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尽管国际形势不断变迁,G7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掠夺性经济活动其本质始终未曾改变。聚焦到非洲,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中,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矿物、动物、植物等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却几乎未曾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任何有益于非洲人民的活动。尽管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当地百姓的生活并未因接触世界文明而发生显著改善。经济发展依旧缓慢,西方国家插手非洲国家内政,政治更替等问题更频繁发生。

WTO创建的初衷是构建自由贸易体系,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同繁荣,秉持公正、独立、自由的精神,旨在消除关税及非关税障碍。然而,由于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长期的浪费和挥霍导致其收支极度不平衡、外债高筑。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美国不惜采取极端手段,试图破坏世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并提出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但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要市场正常供需,自然会实现区域平衡,并无过剩一说。历史上,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纺织机发明,英国纺织业实现机器扩大生产,大量低价纺织品涌入国际市场。中国传统丝绸行业固然层受巨大冲击,但中国通过学习新技术最终实现了平衡。可见任何新技术新发明的产生虽然短期会带来对世界的冲击,但最终对文明是有帮助的。重点是如何利用进步的文明,促进人类共同的发展与幸福。习主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即着眼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反观美国却强力人为扭曲,造成了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对立,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阻碍。

与此鲜明对比,中国倡导“中国制造”、“和平崛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则是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维价值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东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直接导致了现阶段中美之间的摩擦。自2009年以来,美国每一届政府都根据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态势调整对华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重返亚太”战略,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时期政府明确表明了全球“美国优先”的态度,对中国采取强势施压政策。继任的拜登政府表里不一,表面上强调对华竞争中的合作空间,但实际上采取了通过技术封锁、盟友体系和军事威慑等手段,对中国实施战略围堵制裁等近乎敌对的态度。特朗普现任政府对华政策复杂多变且具有较强对抗性,在经贸上频繁加征高额关税又时有调整,军事上落实“印太战略”将中国视为威胁,同时其政府内部在对华战略上存在现实主义者主张缓和与鹰派主张强硬对抗的分歧。中美关系未来走向虽复杂多变且不确定,但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短期内必定难以逆转。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非洲投资建设的深远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将非洲与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连接起来包括全球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的建构,创造人类共同富裕的生命共同体。截至2025年1月,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10万公里公路、1万多公里铁路、近1000座桥梁和近100个港口、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仅2022-2025三年里,就在非洲创造了超1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在非洲实施的涉及粮食安全、供水和教育等民生项目,让众多非洲国家民众受益。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过去100年间,西方国家对非洲进行掠夺性经济活动。工业革命使西欧国家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对自然资源需求大增。在面对其境内资源日益稀缺,对岸非洲则资源丰富情形下,自19世纪后期,西欧国家以“文明使命”为名探寻非洲资源,各国激烈竞争,纷纷在非洲建立殖民地,对非洲的探索演变为剥削与暴力。

当时,欧洲殖民统治在非洲地区进行的所谓工业化,实质是以暴力方式,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破坏了非洲基础设施,使其现代化希望破灭。在这场争夺中,众多非洲民族受到破坏,欧洲人常动用军事力量镇压平民,使得非洲的文化、语言、土地和生计遭到压制或破坏,失去了在政治、经济和工业领域实现现代化的机会。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秉承“王道思想”,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技术交流等多方面的投入,中国助力提升了非洲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随着非洲的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当地经济发展起来,能吸纳更多的中国投资与合作项目,而中国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拓展市场、实现产业转移、互利共赢。这种合作模式可无形中化解西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扰乱世界”的无端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去产能化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哲学角度来讲,西方哲学在过去的殖民历史中体现出功利性和掠夺性,而东方哲学强调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国在非洲的实践,正是东方哲学的生动体现。通过与非洲的合作,中国可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东方哲学的魅力,为化解东西方哲学冲突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让非洲成为东西方哲学交流与融合的舞台,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和谐、包容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企业应带着配合国家政策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走进非洲,助力非洲开展各方面建设,从而实现双赢。这就要求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如何与非洲当地开展合作、推进建设工作。当然,任何事情都需要兼顾风险与成效,任何事情都不能空谈理想与情怀,而必须兼顾风险与成效,这是毋庸置疑的。


责任编辑:北京迈伟律师事务所 外部顾问 冯雅囡